孩子在学校交不到朋友?这些方法可以试试

孩子在学校交不到朋友?这些方法可以试试

孩子在学校交不到朋友,背后可能藏着 “不知道怎么开口” 的紧张、“害怕被拒绝” 的不安,或是 “没找到共同话题” 的困惑。友谊不是天生的能力,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掌握的技能。家长可以通过共情支持、技能指导和实践机会,帮孩子一步步打开社交圈,感受到同伴交往的温暖。

一、先 “接住情绪”:让孩子敢说 “我需要帮助”

孩子交不到朋友时,可能会用 “不想上学”“同学不好” 等方式表达情绪,此时家长的第一反应不是 “教方法”,而是让他感受到 “你的孤独我懂,我们一起想办法”。

1. 耐心倾听,不否定感受

不说 “你主动点就有朋友了”“别这么内向”,而是问:“在学校没朋友,是不是觉得有点孤单?妈妈 / 爸爸小时候也有过想和同学玩却不敢说的时候。”

引导孩子具体说:“你有没有想和谁一起玩?是不敢开口,还是他们没理你?” 帮孩子理清问题(是没机会、没方法,还是遇到了小矛盾)。

2. 用 “故事共情” 减少孤独感

分享自己的经历:“妈妈小时候转学时,前两周都没人和我说话,后来我发现有个同学也喜欢画画,我们一起画画就成了朋友。” 让孩子知道 “交不到朋友是暂时的,慢慢会好的”。

读社交主题绘本(如《没有朋友的欧利》《同桌的阿达》),看完问:“欧利后来怎么交到朋友的?你觉得你可以试试他的方法吗?” 用故事给孩子信心。

二、教 “具体社交技能”:让孩子知道 “第一步该做什么”

孩子不是 “不想交朋友”,而是 “不知道怎么做”。家长需要把 “主动社交” 拆解成简单、可操作的小步骤,让他知道 “开口说什么、怎么做”。

1. 从 “破冰开场” 开始:3 个简单的打招呼技巧

“找共同点” 开场:教孩子观察同学的兴趣(如书包上的卡通贴纸、课间玩的游戏),说:“你也喜欢奥特曼吗?我家里有这个卡片!”“你们在玩跳绳吗?我可以加入吗?”

“帮小忙” 拉近距离:看到同学忘带文具时,说 “我借你橡皮吧”;看到同学整理书本时,说 “我帮你一起拿”。小事能快速建立好感。

“分享式” 邀请:带小零食或玩具到学校,说 “这个饼干分你一块”“我们一起玩这个积木吧”。分享是低龄孩子交朋友的天然桥梁。

2. 教 “加入游戏” 的方法:从 “观察者” 到 “参与者”

孩子想加入同伴游戏却不敢时,教他分步骤尝试:

第一步:先观察:站在旁边看同学玩,了解游戏规则(如 “他们在玩‘老鹰捉小鸡’,需要有人当小鸡”)。

第二步:说一句话:“我可以和你们一起玩吗?我想当小鸡”“你们缺人吗?我会玩这个”。

第三步:接受 “可能被拒绝”:告诉孩子:“如果同学说‘人满了’,可以说‘那下次有位置叫我哦’,不代表他们不喜欢你,可能只是当时不方便。”

3. 学 “化解小矛盾”:不逃避冲突,简单应对

和同学有小摩擦(如被拒绝、抢玩具)时,教孩子不哭闹、不退缩:

被拒绝时:不说 “我再也不跟你玩了”,而是说 “好吧,那我先去玩别的,等会儿再来找你”;

意见不合时:说 “我们可以轮流玩,你先玩 5 分钟,然后给我玩 5 分钟好吗?”;

遇到嘲笑时:平静说 “我不喜欢你这么说”,然后找其他同学玩,不必强迫自己 “让所有人喜欢”。

三、创造 “社交实践机会”:让孩子在练习中积累信心

社交技能需要在实践中熟练,家长可以通过家庭互动、校外场景帮孩子 “预演”,再鼓励他在学校尝试,逐步积累成功体验。

1. 家庭 “社交小剧场”:模拟学校场景练习

角色扮演:家长扮演 “同学”,让孩子练习 “打招呼”“加入游戏”“分享玩具” 等场景,比如:

家长:“我们在玩搭积木,你想加入吗?” 孩子练习回应:“想!我可以搭一个房子吗?”

家长故意 “拒绝”:“我们现在人够了。” 让孩子练习:“那等你们有空了叫我哦~”

复盘反馈:结束后说 “你刚才主动问‘可以加入吗’很大胆,下次在学校也可以这么说”,只肯定具体行为,不挑剔 “做得不够好”。

2. 校外 “小范围社交”:从熟悉场景过渡

邀请邻居或亲戚家的孩子来家里玩,提前和孩子说:“今天小明来,你可以教他玩你最喜欢的拼图,就像我们在家练习的那样。” 在家中熟悉的环境里,孩子更敢尝试社交技能。

参加兴趣小组(如绘画班、足球课):共同的兴趣能减少社交压力,孩子可以自然地说 “你画的这个真好看”“我们一起组队踢足球吧”。

3. 鼓励 “学校小尝试”:从 “每天进步一点点” 开始

给孩子定 “小目标”:不说 “这周要交到朋友”,而是 “今天试着对同桌笑一笑,说一句‘你好’”“明天观察有没有同学一个人玩,去问他‘要不要一起玩’”。目标越小,越容易完成。

记录 “成功瞬间”:准备 “社交小卡片”,让孩子每天回家后画下 “今天和同学说的一句话”“今天玩到的一个小游戏”,哪怕只是 “和同学一起排队”,也值得贴星星鼓励。

四、家庭 “做后盾”:用支持而非压力帮孩子成长

孩子社交进步慢时,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他的信心。避免急于求成,用长期陪伴帮他建立 “社交不怕犯错” 的心态。

1. 不比较、不贴标签

不说 “你看隔壁小明朋友多,你怎么这么内向”“你就是太害羞,所以没朋友”。每个孩子社交节奏不同,内向的孩子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建立深度友谊,贴标签会让他更抵触社交。

2. 强化 “每一次尝试”,而非 “结果”

展开全文

孩子主动打招呼却没得到回应时,说 “你今天敢开口已经很勇敢了,这就是进步”;成功和同学玩了 5 分钟时,说 “你用‘一起玩积木’的方法加入了游戏,这个办法真有效”。肯定努力的过程,比 “有没有交到朋友” 更重要。

3. 家长 “做社交榜样”:让孩子从你身上学方法

在家中热情招待客人,说 “欢迎来我家,要不要看看孩子的玩具?”;和邻居友好互动,说 “今天天气真好,一起在楼下散步吧”。孩子会模仿你主动、友善的样子。

和孩子聊自己的社交:“妈妈今天和同事讨论问题时,先听了她的想法,再说我的,这样我们聊得很开心。你和同学玩时,也可以先看看他们在玩什么哦。”

核心总结:友谊需要 “勇气 + 方法 + 耐心”

孩子交不到朋友不是 “性格问题”,而是需要时间和练习的成长课题。家长要做的是:先接纳他的孤独,再教具体的社交小技巧,创造安全的实践机会,最后用鼓励帮他积累信心。记住,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社交节奏,有的孩子需要先观察再融入,有的孩子需要通过共同兴趣建立友谊。当孩子感受到 “即使暂时没朋友,家人也支持我;即使尝试失败,也值得鼓励”,他会更有勇气迈出社交的每一步,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朋友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合作伙伴